耕读传家,只为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点击蓝字关注我 ↑↑
耕读传家,长盛不衰;
诗书育人,绵延不绝。
在中国的传统农村,聚族而居,用智慧创造了别具特色的民居文化;家庭统治,祖先至高无上,千百年来依靠族规维系乡村的社会等级与秩序。
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自然经济条件之下,“耕读传家”首先是经济收入较为稳定和宽裕的富裕农民家庭的一种必要的劳动和生活方式。对于底层民众来说,能耕能读,除了填饱肚子,还能充实脑袋,甚至因而改变命运。
传统观念与封建意识使人们对自然现象格外崇拜,遵守各种禁忌,逐渐演变成地方民俗,“重农祟士”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形成了“耕读传家”的社会生活理念。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对传统文化的核心解读。子曰: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所谓“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诗书传家,继世绵长”,千百年来已成共识。
以道德作为传承的家族,可以传承十代以上,以耕读作为传承的家族要差一些,以诗书作为传承的家族又要差些,而以财富作为传承的家族,不过三代。
诗书传家以德育人的,虽可能一时衰败,但总能在一二代后,出现英才,重振宗族,使之绵延不绝。
正如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传家、耕读文明传家的曾国潘家书、名门家训都经久不衰,可见优良家风在传承中的重要性及其强大的生命力。
有织声、有书声、有孩儿声,才是人家。“耕读传家“这个曾经延续千年的治家传统,倡导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安身立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
“耕读传家”在中国流传深广,深入民心。本分做人,不废学业;耕读为生,朴中带雅。皓首穷经、躬耕垅亩,起于阡陌、达于士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人耕读的理想追求。
许多古旧住宅的匾额上,很容易见到“耕读传家”这四个字。“耕读传家”在老百姓中可谓流传深广,深入民心。这里所说的“读”,当然是读圣贤书,为的可不是做官,是学点“礼义廉耻”的做人道理。因为在古人看来,做人第一,道德至上。
农乃传统社会之本,历来统治者都是扬本抑末。向来有皇帝亲耕、县宰鞭春之举,以重农事,这种情况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当然到了明中晚期,随着商人的兴起,追逐货殖之利的人日多,但还是没有改变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基本情况。
“天下有家皆乐土,人间无处不春风”说的就是耕读生活中那份朴实与知足。家者,家庭也,家族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都是基于“家”这一概念建立的。
现代要想恢复古代的家族制度,聚族而居,已经是不可能了。而且读书的目的不一样了,读的书也不一样了,但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依然在,这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经磨难仍然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力量。
富不过三代尽管是普遍现象,但现实生活中也有富过三代的例子。能否富过三代不只是家庭、家族及企业的繁荣问题,实质上与国家、民族、社会密切相关。
守业比创业更难,因为创业者大多从青少年时期就经过磨砺,从而锤炼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才能,使他们能够成就大业。而其后一代面对的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家庭,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难,很难懂得财富来之不易,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很容易败掉家业。因此,没有人才辈出的家庭难以富过三代,没有人才辈出的企业难以长盛不衰,没有人才辈出的国家难以兴旺发达。
我们翻开历史一看,每一代在开创的时候,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只有优秀人才辈出才能富过三代。财富是优秀能干的人才创造的,也只有优秀能干的后代才能更好地继承、保住和增值财富。所以,耕读传家倡导的是一种怀着积极入世之心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的普世价值观。